主人和狗狗 必學的3件事(二)
作者圖文提供/寵物張老師志工講師Marco Lee | 華人健康網 – 2015年1月26日 下午6:38
【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/寵物張老師志工講師MarcoLee】老實說,在我心目中,狗就是要流口水、大口吃、在草原上狂奔,甚至滾得全身都是泥巴也沒關係,因為他就是狗,就是這麼無拘無束,就是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,因為他是活在當下的動物。
但礙於現實,如果他要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30坪大小的公寓裡,他必須要學會遵守人類社會的規矩,然而這個規矩不僅是要讓他能夠被人類社區所接受,更重要的是這規矩能保護他自己不被都市叢林所吞噬,所以透過寵物行為的學習,可以讓主人正確「引導」寵物該做與不該做的事,學習了解寵物行為,你才恍然大悟有更多事是你不知道的,但卻一直放縱甚至強化寵物的錯誤行為。
所以,基於讓寵物與人能夠和諧共處的前提之下,其實我們家狗狗必須要學習的功課並不多:
◎學習專注和等待『乖寶寶訓練』
◎學習喜愛自己的窩『籠內訓練』
握手、裝死...等「特殊才藝」在我們家是不需要學的!
第二件事:給他一個安心休息的空間很重要
我們不要求每一隻狗狗都要做籠內訓練,但強烈建議每隻狗狗需要一個自己的窩。人往往都需要自己的空間,同樣的狗狗們也需要,千萬不要因為害怕籠子限制了狗狗的行動,而忽略了他們也需要獨處的時間與空間。
讓狗狗習慣待在籠子裡有太多好處,一是狗狗天生有巢穴觀念,給他一個安穩的籠子,成為他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;二是狗狗需要學習獨處,坐車也好、生病了需要住院也好,他都必須學習面對獨自待在籠子空間裡而不感到焦慮、可以自在的坐車或養病,試想如果當他生病時又因為不喜歡籠子,開始出現焦慮等行為問題,到那時候最需要他進食的時刻,他變得開始不吃飯了,那病會好的快嗎?
為了讓狗狗喜愛籠子、喜愛他「自己的窩」,在我們家吃飯、吃零食都是在「他們自己的窩」內進行的,所以吃飯前一定是:先進籠子→等待→聽到口令→開動吃飯。這種訓練可以說是籠內訓練的起步,接下來可以讓他練習吃完飯或零食後在籠子休息一陣子再出來,然後漸漸增加時間及頻率。當然這些動作都必須先建立在『籠子=好事情發生』的正向鼓勵上進行才可以喔!所以無論如何,日常生活裡籠子千萬不能成為懲罰的工具。
很多把拔馬麻告訴我,我的狗不關籠,一關籠就叫,其實是因為沒有透過上述正確的訓練所致,其實籠子並不可怕,怕得是進籠子就沒有好事發生,例如:不能玩、不能看到把拔馬麻,但如果進籠就有吃又有玩呢?狗狗還會討厭籠子嗎?
另外,也有人會說:不管在白天或晚上,我把整個家都給了他,他愛睡哪就睡哪舒服的很,但其實很多焦慮行為的產生,都是所謂的大空間帶來的。想想我們晚上睡房間還是睡客廳自在?
其實小空間會帶來安全感,同樣狗狗也是一樣的,過大的空間會讓狗狗自覺隨時要守衛整個家裡,特別是當主人不在家的時候。所以,受過籠內訓練的小狗,反而會覺得籠子是可以讓他解除警戒安心休息的地方,不然你可能會發現狗狗睡覺時喜歡窩在牆角或在桌底下。
然而當精神常常處於警戒狀態時,久了就很有可能太過敏感或焦慮,例如,半夜聽到聲音就跑到門口吠叫,甚至是聽到外面有聲音就叫等,這樣全家人都睡不安寧,所以還不如提供一個真正可以讓狗狗安心休息的地方吧!
【小叮嚀】:
切記!籠子絕對絕對不是用來處罰的工具,籠內訓練也不是無時間限制的關籠。
未完待續...…
文章來源:Natural10自然食合夥創辦人Marco,本身也是熱愛寵物的志工講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