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線豆娘魚選夫 看護卵力
![]() |
(Your News記者劉又寧綜合報導)有些行體外授精的雌魚,會託付雄魚保護卵,英國生態學者研究指出,雌六線豆娘魚在產卵前,會用少量的「測試卵」考核雄魚有無資格為卵受精。
劍橋大學動物系講師安德烈‧馬尼卡(Andrea Manica)在「動物行為(Animal Behavior)」一書中提出研究成果,一些雌六線豆娘魚會先在公魚巢中產下少量的卵,等一段時間後,如果卵安然無恙,雌魚才會再回去,產下一整窩卵,由雄魚授精並照顧至孵化。
如果雄魚無法捍衛巢中的卵,甚至把卵當成點心,就無法獲得雌魚的青睞。
馬尼卡在馬來西亞研究六線豆娘魚雄魚吃卵習性時,注意到有些雌魚會靠近雄魚的巢,留下少量的卵後快速游走。
馬尼卡想知道雌魚是不是在測試雄魚,於是在雄魚築巢旁邊等候母魚前來產下少量的測試卵,結果她持續潛水6小時,觀察六線豆娘魚。
當卵不受干擾,2/3的雌魚會回來產下一整窩卵。可是當卵被移動了,代表雄魚沒有專心照料卵,僅有1/4的雌魚會回來產下一整窩卵。
整體來說,421隻雌魚中僅7.4%會產下少量的測試卵,且只在繁殖季初期才有這種行為。中後期時,雌魚可以雄魚巢中卵的數量多寡,得知其他雌魚對雄魚的評價,巢中有越多卵,代表越多雌魚認可這隻雄魚。不過,當雌魚數量比雄魚多很多時,就不會發生雌魚測試雄魚的現象。
六線豆娘魚俗名厚殼仔,體長約15公分,分布在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的潮池或珊瑚礁岸邊的淺水區,以浮游動物和藻類為食,是墾丁常見的魚類。
1992年,生物學家莎拉‧克拉克(Sarah Kraak)和艾力克‧范登柏格(Eric van den Berghe)就在「動物行為」提出遠?使用此篩選方法。對於有人重拾這個17年前的假說,在另一個物種中提出證據,克拉克在「自然(Nature)」的報導中,表示欣慰。
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詹榮桂認為這個論點有點牽強。因為在繁殖季初期,雌魚生殖腺尚未完全成熟,沒有能力一次產完全部的卵,有些個體會先產一點卵,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回原巢繼續產完全部的卵。等到繁殖季中後期,雌魚生殖腺高度成熟,便可以一次把卵全部產出。
詹榮桂指出,當雌魚數量比雄魚數量多很多時,不會發生測試的現象,是因為雌魚承受找不到巢產卵的壓力,所以可以一次把卵全部產出。「如果要測驗報告中的假說,要發現有雌魚針對不只一尾雄魚產測試卵,並進一步做移除實驗。」(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、中央社、Yahoo!奇摩合作)